文 | 厚雪商業
又一個 " 瘋狂星期六 ",外賣大戰狂歡繼續。
原以為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了三家外賣平臺之后,這場補貼大戰將逐漸恢復了平靜。但事實上,本周打開平臺 APP 依舊能看到一連串的紅包到賬通知,美團還放出了多張咖啡茶飲 0 元通兌券,淘寶閃購隨機抽取 " 免單卡 " 的概率有所增加 ..... 外賣大戰進入持久戰模式。
7 月 28 日早,餓了么公布了最新戰況:淘寶閃購和餓了么聯合宣布,連續兩個周末日訂單超 9000 萬(不含 0 元購及自提);要知道,去年中國整個外賣市場的日均訂單量還不超過 1 億單。
當然狂歡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許多業內人表示這輪價格戰是燒錢換增長,作為代價,美團、阿里、京東三家每個月總計要在外賣行業燒掉 200 億人民幣;也有商家抱怨道增收不增利,承擔一部分平臺發放的紅包,還需要支付高達 20% 的平臺費,壓力很大。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倒沒有這么多顧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領,蜜雪冰城 0 元甜筒,淘寶閃購 0.01 元免單奶茶 .... 大額減免的紅包該領就領,應領盡領,至于以后怎么樣,以后的事以后再說。
隨著外賣大戰已經進入持久戰模式,我們不得不反思幾個問題:為何市監局幾輪約談后補貼狂歡依舊繼續?美團王莆中透露 " 休戰信號 " 是真是假?誰擁有這張外賣大戰的主動停火權?平臺一次一次沖破訂單峰值之后,又該如何留下用戶?
從流量到存量,留下客戶將成三大巨頭下一道難題。
一邊喊停戰,一邊狂發券
重頭梳理這場史詩級外賣大戰,硝煙彌漫的背后,從來不是偶然的資本沖動,而是消費迭代、產業升級和技術革命三重浪潮碰撞出的必然結果。
2025 年春節前,劉強東披露他與王興、程維和姚勁波組了個飯局。飯局上大佬們談話的內容在 3 個月后揭曉了答案,京東要做外賣。
很快劉強東用 "0 傭金 "" 騎手五險一金 " 作為敲門磚,叩響了外賣行業的大門。短短幾個月京東就招募了 15 萬全職騎手,還開啟了 25-20 元超級補貼模式,做起了高品質外賣的生意。
作為應對,美團在 4 月 15 日發布了即時零售品牌 " 美團閃購 "。同時,美團、餓了么相繼優化了騎手權益,取消超時扣款、提高訂單激利等等。
至此,外賣大戰進入第一階段,京東發起進攻,美團積極防御,阿里蓄力大招。
外賣大戰第二階段,阿里成為主攻方,美團是反擊方。五一前后,阿里在淘寶主頁重磅上線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外賣商家與電商品牌,在外賣和即時零售兩個領域雙線作戰。
阿里來勢洶洶,免單奶茶、大額補貼滿天飛,美團為了穩住行業第一跟注 " 大額補貼 ",0 元蜜雪冰城、4.8 蘋果針王、6.8 瑞幸咖啡 ...... 消費者奶茶喝到血糖飆升。
進入 7 月,外賣大戰補貼再度升級,淘寶閃購、美團外賣兩家外賣平臺都拿出了大力度的補貼政策,發力點已經從餐飲擴大到了即時零售。7 月 12 日,淘寶閃購的日訂單沖過了 8000 萬,兩周之后,日訂單沖過了 9000 萬;美團同期也創下 1.5 億的日訂單歷史紀錄。
從數據上看,阿里步步緊逼已然對美團的行業龍頭地位產生威脅,美團在外賣市場占有率從 70% 掉到 60% 甚至更多," 外賣寡頭壟斷 " 說法再無人提及。
面對阿里的攻勢,美團在小秀肌肉后(將日訂單做到 1.5 億,打破歷史紀錄)釋放出求和信號。負責外賣業務的王莆中也借由晚點采訪透露出了 " 沖單沒意義,都是泡沫 "" 如果阿里犧牲利益也要站,我們只能跟 ",頗有無奈的味道。
此時,京東參與度逐漸降低,秒送頁面中就只有 20 元外賣百億補貼券。
嚴格意義上說,此時停戰權已經不在兩方手上了。
正如上文所說這場大戰并不是偶然的資本沖動,尤其對于后入局的阿里來說,更是深思熟悉的戰略布局了。
從時間線上看,5 月 1 號淘寶閃購上線,聯合餓了么推出 1 億奶茶免單;6 月 23 日,餓了么、飛豬并入電商事業群;7 月 2 日,淘寶宣布 500 億補貼計劃,宣布在未來 12 個月內采用平臺直接投入資金的策略,通過大額紅包、免單卡等形式補貼消費者 ...... 淘寶入局即時零售,只是構建大消費平臺的第一步。
阿里的底層邏輯是以餓了么和閃購的高頻服務入口為抓手,打通各項資源,實現遠場與近場、線上與線下,即時零售與本地生活結合,開拓淘天基于閃購業務的新商業模式。
再加上巨大的前期投入制造了 " 沉沒成本 " 陷阱,一位阿里人士所言," 不持續投入,之前投入的錢就是白花。" 此刻停火,就意味著承認了數百億投資的失敗。
于是我們看到,上周阿里繼續發放大額優惠券,美團工作日補貼力度稍有減弱,但面對淘寶閃購 " 瘋狂星期六 " 攻勢,美團周末時又發放了大量 0 元優惠券給予反擊,繼續 " 做訂單 "。
可見,這場以外賣為起點,輻射到眾多騎手、商家和消費者的戰斗遠遠沒有畫上句號,三家平臺顯然都已經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競爭了。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一個健康有序的行業,通常需要 3-5 家企業控制大部分市場份額,才能促進良性競爭,無論是京東入局、阿里加碼,都是對美團一家獨大行業格局的突破。長遠來看,這輪外賣大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這場大戰誰受益?
業內呼吁外賣行業良性競爭的聲浪越來越大,但將其定性為 " 惡性競爭 " 卻不可取。
判斷是否為惡性競爭的標準之一,是能否挖掘到市場新增量,按市場經濟規律來說,良性競爭就是能夠做大市場蛋糕,以此為標準,這場以外賣為抓手的即時零售大戰是劃算的。
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 74295 億元,同比增長 8.5%,網絡即時零售在其中貢獻了不少增量。這在消費低迷的當下,無疑是非常不錯的數字。
增量并非外賣市場,而是來源于即時零售中那些 " 日常瑣碎 " 的小額需求,數據顯示,今年線上平臺熟食、酒水乳飲品類單量等增長翻倍。外賣爆單背后,是無數超市、便利店、社區小店的新機遇。
換句話說,當巨頭們彼此 " 貼身肉搏 " 中,大額補貼推動了用戶即時消費習慣養成,成了擴大消費、推動內需的助力。以精釀啤酒為例,有網友表示:" 在跟朋友討論了最近爆火的黃油啤酒后,深夜打開美團外賣,歪馬精釀赫然顯示在商戶列表前面,又便宜又快很快就下單了 "。
這樣一輪一輪價格戰之后,從最初的餐飲外賣,到如今商場、超市銷售的絕大部分商品,都已經可即點即送 " 當日達 " 甚至 " 半小時達 ",消費者 "30 分鐘買萬物 " 的心智逐步提升,消費者需求品類也從外賣單品是向更廣闊的本地生活服務拓展。
餓了么戰報也在佐證,外賣大戰對于中小商戶的帶動作用。公告中顯示,近一個月來,淘寶閃購上 140 萬商家日均訂單數和實收均顯著增長;大批中小商家迎來訂單、收入 " 雙增長 ";80 萬餐飲門店增加實收超萬元,超 30 萬非餐門店生意突破歷史峰值。
錢流動起來了,外賣大戰對消費提振價值就顯現出來了。
以這場外賣大戰的真正托舉者——外賣小哥為例,有外賣員表示這幾個月雖然很累,但收入漲幅超過了 20%,送得多的話差不多在 1.5 萬左右。"
《2024 中國藍領就業調研報告》也表明,外賣員群體的薪酬滿意度為 64%,居藍領勞動力市場薪酬滿意度首位,月均收入在過去一年間實現了 10.02% 的同比增長。淘寶閃購上線以來,眾包騎手數量增長 120%,活躍穩定的眾包騎手月均收入超 12500 元。
從就業的角度出發,外賣大戰創造了真實且高薪酬的就業崗位,而就業滿意度的提升又將反哺消費能力,形成 " 服務擴張→就業增加→收入提升→消費升級 " 的良性內生循環。
但正如硬幣的另一面。這場外賣大戰帶來的資源浪費不容忽略,網上許多 "0 元購奶茶券 " 實則是僅限到店取,許多人點了單的消費者沒到線下領取飲品,導致了我們看到網上大量奶茶被傾倒的現象。
同時不少商家反饋出現需求不匹配的情況,積極參與平臺補貼活動或是名氣較大的品牌,會在外面平臺優先展示,而中小商家訂單得不到提升 ...... 種種不良現象,也倒逼相關政府部門可以督促平臺完善補貼機制,盡量避免競爭過熱的局部情況,加大對中小商家的利益保護,加強對騎手的各項權益保障。
美團守擂,喜憂參半
這輪史詩級外賣大戰打到現在,早已不是簡單的價格競爭,更蔓延到了供應鏈、非餐飲類戰場等多個角度。
從三家平臺近期動作來看,未來戰爭激烈程度還會持續,京東在 7 月 22 日宣布正式啟動 " 菜品合伙人 " 招募計劃,旗下七鮮小廚也正式開始營業;美團官宣了拼好飯萬家品牌計劃;此前淘寶已經把盒馬增加到了一級頁面,并積極向超級消費 APP 轉變。
接下來的持久戰中,如何將吸引來的用戶留下來,才是三家平臺真正的考驗。
那么未來三家的戰略是怎樣的?美團能否守擂成功?
先來看,這場外賣大戰的發起者京東。作為 " 三巨頭 " 中血條最薄的一家,京東已經從主戰場撤下來了,目前平臺負擔的補貼力度已經降低,2 月 100% 補貼商家,4 月對半開了,再到 6 月基本上就是商家要掏 70%,京東已經開始調節虧損。
但京東似乎有意將品質外賣這條主線繼續堅持到底,7 月 22 日,京東宣布啟動 " 菜品合伙人 " 招募計劃,表示將投入 10 億現金為 1000 道招牌菜尋找合伙人,計劃 3 年內在全國建設 10000 家七鮮小廚。
這一模式雖然具有創新意義,但其可持續性仍需市場驗證。畢竟,高頻消費場景下的重資產模式如何培養用戶習慣,如何維持成本及騎手生態的平衡,將是擺在京東面臨的一大難題。
未來美團與阿里之爭,仍是外賣大戰或是即時零售戰爭的焦點。
對美團而言,喜憂參半。喜的是多年在外賣賽道扎根,其 " 規模效應 × 技術降本 " 已形成飛輪:配送系統趨于完善,將消費數據顆粒度精細到百米半徑以內;再加上有著國內最為龐大的騎手網絡,其履約能力及穩定性毋庸置疑。
效率優勢之下,對其提高 " 質價比 " 及開拓即時零售版圖是十分有利。
以美團拼好飯為例,其運行模式便是通過標準套餐、薄利多銷、集中配送的方式幫商家降本增效,提高 " 質價比 ",讓消費者吃到質優價優的好飯;此外,歪馬精釀、浣熊食堂等自有品牌也可按照此邏輯高效運轉。
但憂的是,即時零售的終局,歸根究底是一場超級 APP 戰爭之戰,未來非餐飲類商品是新的戰場。
就像王莆中在接受采訪中半真半假表示 " 相比 20 萬億的電商、50 萬億的社零,即時零售的蛋糕太小了 ",但他一邊這么表態一邊瘋狂建倉,這種舉動就足以說明一切。
阿里的強大不止在于血條厚,更在于其生態資源的協同力,能舉系統之力做超級消費 APP。這幾年阿里就在做這件事,去年 10 月開始,餓了么宣布計劃在未來 3 年推出 10 萬家近場官方旗艦店,主打 " 品牌直營 + 快速履約 " 的模式;今年 6 月底,阿里將餓了么、飛豬合并進了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 ......
倘若阿里能夠打通內部資源,淘寶閃購會形成遠場 + 近場、線上 + 線下、即時 + 外賣的全方位覆蓋," 萬物皆可淘寶 " 的心智將進一步強化。
不過阿里短板也十分明顯,于內大象轉身,殊為不易,打通內部各項資源并非易事;于外,若想逆轉美團,僅靠補貼拉單量遠不夠,需要高昂的心理教育成本,而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
這場即時零售的終局之戰,誰能將訂單密度轉化為供應鏈效率,將流量優勢沉淀為生態壁壘,誰就能笑到最后。
總而言之,行業終局定然是不能 " 一家獨大 ",多平臺共存、差異化競爭的格局才是長久之道??梢灶A見的是,未來即時零售的戰場必然是更高效、更智能和更普惠的,這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