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熱錢持續涌向具身智能。
IT 桔子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10 日,國內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賽道共完成 141 起投融資事件,其中 121 起集中于機器人整機廠,20 起來自零部件企業。這一數據顯著超越 2024 年全年 77 起的總數,充分印證了當前市場的活躍與熱度。
在聯想創投 2025 CVC 創投周開幕之際,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向「創投家」,深入闡述了他對具身智能的獨到見解。
王光熙先生作為聯想集團副總裁及聯想創投管理合伙人,在機器人領域擁有深厚的投資經驗。在具身智能浪潮興起后,前瞻性地押注了星動紀元和逐際動力等明星企業。
聯想創投在機器智能領域深耕逾十年,累計投資超過 50 家相關企業,完整地見證并深度參與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從核心部件研發到具身智能系統突破的全過程。其中,聯想創投作為資深獨立投資者領航投資的云跡科技,目前正積極沖刺 " 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 ",其服務終端消費者數量位居全球首位,同時在線機器人最高達 3.6 萬臺。
在當下最熱門的具身智能領域,除了上述的星動紀元、逐際動力,也參與投資了跨維智能、星海圖、它石智航等一系列備受矚目的企業。
以下為對話全文,略有刪減:
創投家: 今年關于具身智能投資的爭論很多,尤其是圍繞人形機器人及其商業化進程,您對此有何看法?
王光熙: 聯想一直非常看好具身智能方向,并已布局十年,涵蓋核心部件、協作臂、AGV、AMR 等多種形態,廣泛應用于工業、物流、商業等領域。大模型興起后,我們持續在全棧式具身智能機器人方面進行布局。無論是投資機構、工業界還是學術界,大家普遍看好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中長期發展。
為什么強調 " 具身 " 而非 " 人形 ",是因為具身智能涵蓋了多種形態的復合機器人,占據該領域的主流位置。人形機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是為了解決一些特定終極場景中的泛化問題。
在展會上,我們看到了一些新興企業,也有傳統的機器人智能公司。他們通過快速擁抱具身智能、輔助機器人及 AI 模型,已經在原有的工業和商用場景中實現了閉環應用。過去由于缺乏大模型的泛化能力,這些場景很難落地,而如今,這些變化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與其說有爭論,不如說商業化已經在逐步展開。
創投家: 目前具身智能賽道非常火熱,好項目競爭激烈,估值短期內翻倍的情況屢見不鮮,您是否有類似的感受,以及在項目接觸中觀察到哪些現象?
王光熙: 這一波熱潮確實非常明顯,不僅有財務投資機構和互聯網大廠 CVC 的參與,國家也在推動相關行業發展,甚至傳統能源、物流、電商等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入局。
AI 與物理智能體的結合,讓大家看到了在眾多行業中出現革命性變化的可能。無論是以數字員工替代生產力,還是重塑原有的生產關系和價值鏈,各行業的人們都在 AI 與具身智能的浪潮中,看到了潛在的顛覆性機會。
因此,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懷著 " 必須入局 " 的心態加入這一賽道。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說明不同行業的從業者能夠從各自的專業視角看到具身智能的可能性與希望;另一方面,各類資源方的加入也有助于為具身智能企業提供寶貴的資源、場景和機會。
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跨行業的進入者不僅帶來了資本,更能通過場景合作形成正循環。這種支持對行業而言,往往比單純的資金投入更為重要。
創投家:這一代年輕創業者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具有哪些特質的人更適合創業?
王光熙: 個人看待這類創業者有很強的主觀性,很難用統一的模板來定義何種人適合創業,每個案例都不同。但在這一波創業者中,尤其是相對優秀或走在前列的創業者,確實呈現出一些共性。
首先,他們普遍較為年輕,能夠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接受 AI 這一全新的方法和框架,因此學習和適應能力更強,這也是一種競爭力。
其次,他們多數是 " 原生的 AI 跨界人才 "。這些人并非傳統硬件出身后來轉向 AI,也不是單純的算法背景再跨界進入具身領域,而是在學習和早期工作階段就經歷過多學科融合。他們就像 " 互聯網原生代 ",是伴隨 AI 成長起來的一代創業者,因此能夠跳出傳統框架束縛,以更前沿的視角推動領域創新。
第三,我們還投過一些背景不同的創業團隊,例如年輕教授創業的團隊,以及來自自動駕駛或大疆等企業的人才。這類創業者往往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前沿技術背景,同時有較強的變通、學習和跟進能力。他們能夠在技術和學術的前沿快速捕捉突破機會,找到創新的切入點,甚至推動全球范圍的領先。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方向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無論是學術技術前沿,還是未來的演進路徑,變化速度都非常快,迭代節奏超越了過去幾代技術的革新。
在這種背景下,一旦某個技術路徑被驗證或初步收斂,創業公司必須快速追趕。你不可能掌握所有最佳方法和最優路徑,必須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和動態性,同時具備扎實的學術技術和產業化功底,才能在這一賽道中跟上最前沿的變化并保持競爭力。
創投家:在未來兩三年內,您認為具身智能將優先在哪些場景落地?大概是什么樣的量級?
王光熙: 之前已被四足機器人或其他機器人驗證過的教育、科研賽道,仍然有非常大的機會,并且規模將比以往大好幾倍;其次是,基于大模型或世界模型,研發的硬件產品,短期內會看到非常大的市場。如果說以前四足機器人是幾十億的市場,今天這樣的市場將是其數倍。
未來肯定會進入具體的垂直行業領域,其中工業場景無疑是重要方向。
至于工業場景能發展多快,目前還不好說。從我們過去投資的許多企業來看,它們已經在工業、物流、商業、商用場景中成功切入,在限定場景內提供了不錯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兩倍、三倍的效率提升。
最終能在工業場景占比多少,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樂觀,它要替代一半的工人難度非常大,畢竟對穩定性要求非常高。
創投家:您剛才提到具身智能已切入工業的幾個場景,哪些場景是真需求,哪些場景是偽需求?
王光熙: 過去自動化雖然具備一定的智能化特征,但仍存在覆蓋不完全的環節,這些領域價值巨大。例如,AGV、AMR、無人叉車等設備往往只能完成單一環節,其他環節仍需人工輔助進行裝卸或接駁。
有了具身智能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復合機器人能夠打通銜接環節,完成從移動、上料、取料到成品搬運和包裝的全流程,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閉環,真正替代人工操作,從而降低成本并提升生產節奏。
在工業、物流和商用場景中,過去的搬運任務往往存在任務發起、調度、分發及各環節銜接不暢的問題,且機器人無法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現在借助大模型技術,客戶可以直接通過對話與機器人溝通需求,機器人能夠理解意圖、進行推理并生成解決方案,最終將任務分配給執行單元完成閉環。
盡管當前這些領域的人工替代率仍處于百分之幾,或者幾十的階段,但相較于傳統技術,這已是數倍的提升。以無人叉車為例,目前行業滲透率不足 5%,如果能提升至 10%,將帶來 3-4 倍的增長,這一價值非常顯著。再比如,許多酒店的對話系統已經實現了 LLM 化,客戶可直接用自然語言提出需求,系統自動完成任務理解和執行。結合機械臂的裝配,機器人甚至可以在無需人工介入的情況下完成物品取送等操作。這類能力在復合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企業中已初步落地,并推動了場景拓展和功能閉環。在家庭消費領域,機器人滲透率依然偏低。家居清潔、陪伴等場景尚在起步階段。一旦出現爆款產品,將有望顯著加速家庭場景的普及和滲透。
創投家:我們發現在一些熱門賽道上,聯想創投的打法存在差異。比如在 GPU 芯片領域,出手的頻次比較多,而在大模型領域(投資)卻相對謹慎。這種 " 激進 " 與 " 保守 " 的差異背后,體現了怎樣的投資思考?
王光熙:GPU 本質上并非開天辟地的創新,而是追趕的過程。這個領域早已有行業領軍企業,我們更多是從國內生態的角度進行追趕布局。布局需要找到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團隊,這也得益于集團在業務、研發和產品等方面對行業的認知。我們在第一批、第二批時并未貿然出手,而是結合對行業和團隊的理解,在判斷合適的時間節點后才進行布局。
當然,投資也存在一定運氣成分。
在布局邏輯上,我們在一些賽道會投多家企業。一方面,這是基于對不同團隊的解讀和判斷;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覆蓋不同類型的團隊。例如,有的團隊偏重研發,有的來自學術界,有的具有豐富的產業經驗,還有的是成建制隊伍。不同背景和要素在不同領域的價值各不相同,比如在 GPU 行業,經驗豐富的團隊尤為重要。
從集團生態合作的角度看,GPU 具有非常實在的合作價值,因此我們在該領域會布局多家生態伙伴,無論是渲染、顯卡還是 GPU 本身,這種多元化布局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生態。
而具身智能則完全不同,它屬于開創性的領域,存在大量非共識。大家對于其商業化的時間、應用場景以及技術是否能快速達到可用狀態仍有分歧,這是典型的 VC 賽道。
因此在這一方向上,更多依賴 VC 視角,同時兼顧 CVC 的資源和應用屬性。整體來看,聯想創投更愿意在具有長期價值、被看好的賽道上進行早期、激進甚至帶有一定冒險成分的布局。
大模型則與具身智能的判斷邏輯不同。從基礎模型角度來看,未來的玩家不會很多,這與具身智能百花齊放的格局不同。具身智能未來會在多個領域、多個垂直場景中涌現出不同玩家,就像汽車行業一樣,經過百年發展仍有眾多主機廠。
而基礎模型最終不會容納如此多的玩家,因此在大模型領域我們更強調精準布局,優先考慮其對生態合作的直接價值。
創投家:量子計算、腦機接口是聯想創投 " 火種計劃 " 重點關注的領域,對于這類 " 周期漫長 " 的領域,聯想創投如何平衡投資價值與投資回報?
王光熙: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一家 CVC 投資機構,我們在部分領域必須進行戰略投資,有些領域需要長期耐心陪伴,有些則需要實現階段性的商業化目標。
針對量子計算,我們的判斷是這一領域距離成熟還有較長的時間,但計算是聯想的核心主業,因此無論周期多長,我們都必須有所布局,以便隨時觀測量子計算的前沿發展方向。
為什么說 " 路還長 "?因為量子計算的人才、工程和技術體系尚未完全聚合,整體還處于早期階段。但作為一家計算企業,我們必須具備耐心,在布局之后持續關注其成長。
腦機接口方面,隨著 Neuralink 在該領域的推進,我們在考察腦機接口企業時,會重點關注其未來的發展潛力以及當前的商業化路徑。例如,目前展示的 " 智冉醫療 " 是中國腦機接口領域為數不多的、由知名教授主導的公司之一,我們認為它有望實現階段性的商業化。
腦機接口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更高層次的人機交互,而在疾病治療等醫療場景,它已經展現出可觀的商業前景。在這些領域,我們保持耐心的 " 長跑 " 心態,同時也會分析長跑過程中是否有逐步實現商業化的機會。如果是一家需要長跑的企業,其能否在過程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是最核心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此過程中," 火種計劃 " 會幫助科學家們借助聯想的資源進行產業驗證,同時釋放更多共創商業的應用場景,例如我們推動的一體機和實訓等場景。這是一個雙向推進的過程,也印證了科技型企業的發展確實需要長周期投入。
作為投資機構,首先要有長期陪伴的決心,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 CVC 資源,幫助企業在階段性商業化上取得成果。更重要的是,一旦企業在長跑過程中實現了階段性進展,這不僅驗證了方向,也會加速我們的投資布局。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郭虹妘,編輯|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