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由啟明創投主辦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啟明創投 · 創業與投資論壇——創業投資開啟 AI 技術與應用共振周期 " 在上海世博中心藍廳成功舉辦。著名專家與學者、頂尖投資人和領軍創業者匯聚一堂,圍繞 AI 領域的技術突破、前沿趨勢、應用落地等主題展開分享與交流。
從 AI 1.0 到 AI 2.0,啟明創投累計投資 100 余個 AI 項目,投資企業覆蓋 AI 產業全鏈條,助推多個行業標桿企業崛起,是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乃至亞洲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投資機構。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致歡迎辭,他表示,作為中國在 AI 領域最早投資且布局最豐富的投資機構之一 ·,這是啟明創投連續第三年主辦該論壇。啟明創投希望通過舉辦有特色的分論壇,將創新、創業和創投這幾大主題串聯在一起,通過所邀請到的重磅嘉賓們的真誠分享,給業界乃至整個人工智能產業帶來一些好的、有用的信息。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以《技術向上生長,應用向下扎根— AI 共振周期暨 2025 AI 十大展望發布》為主題的開幕演講中介紹道,今年 AI 進入 " 技術與應用的共振周期 ",一方面,技術持續向上快速生長,沒有明顯天花板。另一方面,技術在性能、成本方面變得 " 可用 ",大規模的應用已經開始落地,就像 " 樹根 " 一樣深深扎根、扎實成長,創造巨大的價值。
隨后周志峰與啟明創投執行董事胡奇圍繞基礎模型、多模態模型、AI Agent、AI 基礎設施、AI 應用和具身智能,連續第三年發布啟明創投 AI 十大展望。
2025 啟明創投 AI 十大展望的內容包括:
基礎模型
展望一:未來 12-24 個月,200 萬 Token 的上下文窗口將成為頂級 AI 模型的標配。圍繞更大上下文窗口展開的更精細、更智能的上下文工程,會成為推動 AI 模型及應用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多模態模型
展望二:通用視頻模型有望在 12-24 個月內出現,該模型可處理視頻模態下的生成、推理與任務理解,促進視頻內容生成與交互的革新。
AI Agent
展望三:未來 12-24 個月,Agent 形態將從 " 工具輔助 " 走向 " 任務承接 ",首批真正意義上的 "AI 員工 " 將進入企業,廣泛參與客戶服務、銷售、運營、研發等核心流程,不再僅作為助手存在,而是具備協同作業、主動反饋、承擔 OKR 等能力,推動從成本工具向價值創造轉變。
展望四:多模態 Agent 將不斷走向實用化,能夠融合視覺、語音、傳感器等多源輸入,進行復雜推理、工具調用與任務執行,在醫療、金融、法律等行業率先實現突破。
AI 基礎設施
展望五:AI 芯片領域,將有更多 " 國設 " 且 " 國造 " 的 GPU 開啟批量交付;與此同時,在 3D DRAM 堆疊、通算融合發力創新的新一代 AI 云端芯片,也將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展望六:未來 12-24 個月,Token 消耗量將提高 1 至 2 個數量級,集群推理優化、終端推理優化、軟硬協同推理優化成為 AI Infra 側降低 Token 成本的核心技術。
AI 應用
展望七:AI 交互范式轉移將在未來兩年內加速到來,伴隨用戶對手機屏幕依賴的減弱與語音等自然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上升,將推動 AI 原生超級應用的誕生。
展望八:垂直場景中的 AI 應用潛力巨大,越來越多初創公司將憑借行業認知深耕細分領域、快速實現產品與市場匹配,以 "Go Narrow and Deep" 的策略與大廠形成差異化競爭。
展望九:AI BPO(業務外包)模式將在未來 12-24 個月實現商業化突破,從 " 交付工具 " 走向 " 交付結果 ",并通過 " 按結果付費 " 的方式,在金融、客服、營銷、電商等流程標準化行業快速擴張。
具身智能
展望十:具身智能機器人將率先在揀選、搬運、組裝等場景實現規模化部署,積累大量機器人第一視角數據與帶觸覺的操作數據,構建 " 模型 - 本體 - 場景數據 " 的閉環飛輪。這一飛輪將驅動模型能力迭代,最終推動通用機器人邁向大規模落地。
當算法的創新遇上硬件的突破,軟硬件的協同會如何推動 AI 技術的范式變革?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教授、系主任,無問芯穹發起人汪玉在主題為《軟硬協同推進 AI 基礎設施演進》的演講中指出,將人工智能真正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過程中,Token 作為大模型輸入輸出的基本單元,已成為智能時代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之一。過去的價值鏈路是由電能驅動算力提升,以完成簡單任務,而現在則演變為將電能轉化為算力,再由算力生成 Token,最終支撐復雜任務的執行。伴隨這一轉變,評價基礎設施效能的核心指標也正隨之變化——傳統的 " 每焦耳能量所能支持的計算次數(TOPS/J)" 正被 " 每焦耳能量所能處理的有效 Token 數量(Token/J)" 所取代。如何優化單位能耗下的 Token 效率,將是 AI 2.0 時代基礎設施與系統設計的核心命題。
大模型浪潮下,AI 與終端的融合正加速重塑產業格局,智能汽車、工業終端等都在 AI 賦能下煥發新生機。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和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圍繞《"AI+ 終端 " 進化論:大模型賦能終端進化與產業重構》展開專題對話。
印奇表示 AI 終端領域未來將呈現兩個核心趨勢。第一,硬件、操作系統和服務將深度融合。硬件會變得日益載體化,其形態并不重要,本質在于如何定義并交付一個端到端的 AI Agent 服務。第二,AI 操作系統將在未來一年內發生很本質的改變。例如目前的手機是完全由人控制的終端,未來將演進為 " 人機協同 ",機器會在后臺執行很多復雜的任務。正是因為 AI Agent 服務和操作系統層面的變化,AI 終端領域將衍生出很多不同硬件形態,然后再逐漸收斂。這個領域對于巨頭和創業公司都有很大的機會。
數字技術持續突破邊界,視頻生成已從內容工具升級為構建虛擬世界的重要元素。前騰訊杰出科學家、混元大模型技術負責人,Video Rebirth 首席執行官劉威在《從視頻生成到世界模型》主題演講中表示,視頻生成模型是構建世界模型的最佳路徑,這一技術方向有望成為 AI 從感知向認知躍遷的關鍵突破口。Video Rebirth 將視頻原生世界模型定義為世界模擬器加世界預測器的組合。當前主流的 DiT 架構雖然具備強大的時空模擬能力,但存在缺乏因果推理、無法交互干預等關鍵問題。未來公司致力于技術升級路徑解決上述問題,構建獨有的技術主張和模型范式,迎來屬于視頻生成領域的 "ChatGPT Moment",推出首個真正的視頻原生世界模型。劉威強調,AI 不僅需要宏大敘事,更要創造逼真的現實。Video Rebirth 通過視頻生成切入世界模型這一技術路徑,有望在 AI 認知能力突破的關鍵時期實現重要技術創新,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在 AI 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讓技術真正落地到應用場景,在創業浪潮中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是許多從業者共同探索的課題。與愛為舞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懷亭在《關于 AI 應用創業的思考與實踐》主題演講中表示,AI 應用的創業機會在于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將服務業做成制造業,打破大規模(個性化)- 高品質 - 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之所以目前還沒看到 AI 應用的爆發式商業化落地,核心原因是大模型的幻覺、推理的不準確和結果的不確定。這就要求從事 AI 應用的團隊既要懂業務還要懂 AI 技術,平衡模型的不確定性和業務的容錯度,先跑通業務閉環,用業務牽引 AI 能力逐步落地,同時找到適合自身業務場景的數據飛輪。在智能時代,跨界的人才密度和務實創新的企業文化是組織建設的關鍵,人機協同的工作范式是企業運營的基礎。
當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相遇,一場關于藥物研發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和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圍繞《AI 驅動下一代藥物研發:精準靶點挖掘與臨床價值創造》展開專題對話。
任峰博士指出,傳統藥物研發主要依賴于人的知識和經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 AI 則能夠突破人類認知的天花板,通過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歸納和分析,在靶點發現、分子生成等領域為我們帶來許多超越想象的突破。他認為,隨著 AI 在藥物研發全流程的深度滲透,AI 制藥正從 2.0 階段邁向 3.0 階段。而大模型的出現,使我們有望打造面向生物醫藥的超級智能體,讓 AI 不僅能夠輔助分子設計和生成,更能參與到決策環節。提及未來發展方向,任峰博士表示,對于 AI 制藥公司來說,不僅要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更要深入藥物研發的實際場景,推動技術真正實現落地和商業轉化。
在 " 具身智能的奇點時刻 " 專題對話環節,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擔任主持人,與它石智航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亦倫,以及原力靈機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展開討論。
陳亦倫表示:" 具身智能是當下 AI 市場最火爆的子領域,具身技術正以指數級速度進步發展,我們已經站在奇點到來的早期窗口。" 他指出目前具身智能技術有四大趨勢:機器人本體控制技術逐漸成熟、端到端技術正從自動駕駛領域擴展到機器人、數據不斷積累即將發揮 Scaling Law、高自由度靈巧手方案已經出現。同時他認為具身智能和自動駕駛在任務場景和底層技術上同宗同源,模型技術可以復用,工程能力可以遷移,自動駕駛行業的經驗與認知也能幫助具身智能領域的探索與落地。最后在賽道選擇上,它石智航遵循高價值、有規模、有難度的 " 黃金三角 " 邏輯,會選擇用戶非常在意的真實需求、存在較大市場空間且上一代機器人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終實現通用機器人的 AGI 終極目標。
唐文斌圍繞具身智能領域的技術發展、創業邏輯及場景落地等話題分享了核心觀點,展現了對具身智能這一新興賽道的深刻洞察。他強調其創業的初心一直是機器人,最早在曠視科技時從物流機器人切入,到現在投身具身智能,大的信心還是來自于對技術的深刻信仰,尤其是大模型、CoT 和 Agent 能力的顯著進步。唐文斌認為機器人從專用走向通用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對物理世界的精確感知能力,一個是對復雜任務的規劃和推理能力。
當 AI 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場景," 實用主義 " 正成為檢驗其價值的核心標準。在 "AI 實用主義:從智能硬件到辦公助理,真正解決用戶需求 " 專題對話環節,啟明創投合伙人王世雨擔任主持人,與未來智能首席執行官馬嘯展開對話。
馬嘯分享了未來智能從智能硬件切入辦公場景的創業歷程。他指出,AI 硬件的成功關鍵在于平衡耳機基礎硬件能力與 AI 增值服務,并以訊飛 AI 耳機為例,強調 "5+X" 策略——先做好音質、續航、外觀、降噪、舒適度等核心體驗,再疊加 AI 錄音轉寫、AI 摘要、翻譯、AI 嘴替等獨特功能。他認為,大模型時代的數據積累與垂直場景深耕是創業公司的核心壁壘,未來智能將通過硬件入口構建 " 感知 + 工作流閉環 " 的辦公生態,與巨頭形成差異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