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澤連斯基簽署削弱反腐機構獨立性的法案時,或許沒料到這場權力博弈會來得如此猛烈。僅僅一天后,基輔街頭就聚集了近萬名抗議者,他們舉著 " 反對獨裁 " 的標語要求總統收回成命,哈爾科夫、利沃夫等城市的抗議人群也綿延數里。
澤連斯基最初推動的法案,烏克蘭兩大反腐機構 —— 國家反腐敗局(NABU)和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SAPO),是該國對抗貪腐的核心力量。法案一旦實施,這兩個機構的人事任免和調查權將被收歸總統掌控。批評者直言這是 " 獨裁手段 ":" 在戰爭時期收緊權力,看似為了效率,實則可能打開貪腐的后門。" 要知道,烏克蘭能獲得西方援助," 反腐 " 是重要前提,連普通民眾都清楚:" 沒有獨立的反腐機構,歐美援助的武器和資金可能變成某些人的私產。"
國內的怒火還沒平息,國際壓力已接踵而至。美國和歐盟幾乎同時發聲,要求澤連斯基否決法案。對西方國家來說,烏克蘭的反腐進程不僅是 " 民主標桿 ",更是援助的 " 道德背書 "。如果澤連斯基削弱反腐機構,西方納稅人會質疑:" 我們的錢會不會打了水漂?" 這種壓力直接且致命 , 烏克蘭 60% 的財政支出依賴外援,失去西方支持意味著前線軍餉和民生保障都可能斷供。
澤連斯基的妥協來得很快。
7 月 24 日,他宣布提交新法案,承諾 " 全面恢復反腐機構的獨立性 "。這個 180 度轉彎背后,是密集的外交斡旋:他先和英國首相斯塔默通電話,接受對方提議的 " 歐洲專家參與立法 ";又緊急聯系德國總理默茨,邀請德國專家加入審查。在社交平臺上,澤連斯基特意強調 " 新法案吸納了合作伙伴建議 ",字里行間都在向歐美釋放善意。
有意思的是,這場風波的解決,最終繞不開 " 外部力量 " 的介入。按照新方案,英國、德國和歐盟專家將深度參與法案審查,相當于給烏克蘭反腐機構安上了 " 國際監護 " 的安全閥。烏克蘭兩大反腐機構立刻表態支持,稱新法案 " 恢復了所有程序權力 ",并催促議會盡快通過 , 對這些機構而言,有歐美專家背書,總比被總統直接掌控更靠譜。歐盟委員會也迅速回應 " 歡迎這一行動 "。
但烏克蘭國內的疑慮并未完全消散。有抗議者在集會上舉著 " 我們不需要外國法官 " 的牌子,認為這種 " 請外援 " 的做法,本質上是把國家治理權拱手讓人。" 一邊喊著抗俄保獨立,一邊讓歐美專家決定本國法律,這到底是獨立還是另一種依附?" 基輔大學政治學教授安德烈的疑問,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事實上,自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對西方的依賴早已從軍事援助延伸到內政領域:從財政預算到土地改革,歐美建議往往具有 " 準法律效力 ",這次反腐法案風波只是又一個例證。
隨著新法案提交議會,基輔的抗議人群逐漸散去,但問題并未真正解決。澤連斯基用妥協換來了暫時的平靜,卻也讓更多人看清:在戰爭和外援的雙重壓力下,烏克蘭的內政自主權早已變得不在。